打造10元斤成本!南通海大推出小棚虾“王炸”模式将如何颠覆对虾行业
时间:2025-03-30 18:52:44 来源:BOB手机客户端登录入口 点击量:1082
近日,受虾价影响,多数虾农哀叹赚不到钱。本以为年前价格能上涨1-2元/斤,卖完虾好回家过年。却不料价格连连下跌,比往年同期降了10元/斤左右。这不仅导致每张虾棚少赚2万元,还让许多虾农面临亏损。
虾价持续低迷,迫使行业需要寻找转型之路。南通海大是淮海大区的主力军,聚焦于虾特料市场,坚持以客户价值为中心,持续向行业输出高端饲料和服务,并积极探索先进的养殖模式和方案,率先开创了“标准化生物防控小棚园区”以及提供“园区托管服务”,引领行业变革。
当前,在全国还有超2亿斤小棚虾压棚的大背景下,南通海大再次书写历史,成功打造出“10元成本养一斤虾”颠覆性模式,为行业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与提振。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一开创性成果,近日,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记者团拜访淮海大区总经理兼南通海大总经理缪建海。
缪建海:市场进入了周期性的动荡期,优秀的人自然能穿越周期。其中,我认为有两类人群能够立足长久:一类是坚定的人,坚守养殖初心。当然,他们要不断地降本增效以及调整养殖策略。
以华东地区的小棚虾养殖为例,已经有20%的养殖户能够将养殖成本控制在10元/斤以下。比如有一个名叫陈开明的客户,他在2024年的棚产达到了2200斤。11月初以21-22元/斤的价格卖虾(20多头规格,85天周期),养殖成本仅为9-10元/斤,并已连续十几造虾实现满堂红。不烧锅炉的情况下,即使像现在的虾价,还是十分存在竞争力。因此,我们向养殖户们力推这种模式。
另一类是提升产品品质的人。当前市场的增效不再单纯追求产量增长,那些能够养殖高品质虾、蟹的人更能盈利。例如,近年来罗氏沼虾的大虾模式,8头或10头规格的虾在市场上大受欢迎,而40头或50头规格的虾市场优势比较低,要思考转型升级。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小棚虾养殖的盈利水平与成功率有密切关系,请问海大是否对养殖模式进行升级?
缪建海:在小棚虾市场,目前海大拥有超过100人的服务经营销售团队和30多个专职工程师,为养殖户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上的支持和解决方案。
此外,我们还为养殖户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工程团队数据化分析,以及科学评估,制定初步符合养殖环境的管理计划,并通过培训和交流会的方式推广至养殖端。2024年,海大还为1000多张小棚提供托管服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24年我们首创了标准化生物防控小棚园区建设,在通州湾、如东、盐城等地区落地标准化的生物防控方案,得到了园区管理者和养殖户积极做出响应。园区实现了成功率明显高于行业中等水准的15%,并为部分经验不足的养殖户,规避了病害传染带来的养殖风险和损失。
缪建海:我认为,与2023年相比,2024年对虾养殖总产量没下降。尽管全国养殖面积缩小,但养殖户单产有所增加。这一造虾,平均亩产约2000斤,3%-5%的人甚至能达到亩产4000斤,90天出20头规格的虾。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大区2024年成绩如何?2025年目标是多少?华东三区划入虾特事业部,并更名为淮海大区的用意是什么?将带来什么样的新变化?
缪建海:2024年南通海大水产饲料销量约14万吨,淮海大区约34万吨。2025年淮海大区的目标是37至38万吨。
实际上,集团每隔几年都会对组织架构进行一次调整,这属于常规的管理变动。应该有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大区以虾特料为主营业务,在被划分到虾特事业部后,将在资源整合、组织优化等多个角度获得更有力的赋能,能更集中力量去帮助养殖端更好地实现转型升级。
二是,集团的发展逻辑是帮助客户创造价值;客户在终端,我们要下沉到终端,此次调整将有利于促进技术研发的突破,并加强技术与销售之间的协同效应。
三是,原华东三区作为独立二级大区,在各方面能力提升和资源整合的空间存在限制。现在并入虾特事业部后,能获得更多的赋能,团队成长会更快。
经过这次调整,我认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更好地为客户和渠道提供价值,大区更好地发展壮大。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在外界看来,海大各子公司的市场重叠率高,请问是否会重新规划?
缪建海:淮海大区有南通海大、盐城海大、淮安海龙、盐城海维及盐城润川苗种公司组成。现在在不断统筹规划,减少交叉冲突,增加协同发展。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请问您怎么样看待未来规模化养殖以及养殖群体变化的趋势?
缪建海:我认为,水产养殖业的最终发展的新趋势必然是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和流程化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养殖群体也将逐渐展现出资本化、年轻化和专业化的特征。只有当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得到非常明显提升,整个行业才能逐步走上正轨。在这一进程中,养虾业走在最前端,其升级、转型速度最快。
农财宝典-大国渔业: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大家都在降本增效,并且技术型选手更具备穿越周期的可能,请问您怎么看?
缪建海:在行情不佳时,养殖户们对减少相关成本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现在很多平均棚产达到2000斤的园区,每斤成本能控制在10-12元。每张棚的利润能达到1万元。他们管理的重点在于降低发病率、减少损耗、把控投入品及管理成本。在我看来,这其实是养殖回归到技术本身的好事。
以小棚虾养殖为例,以往一些新手跨行进入,只能照搬别人的做法,实际上他们不了解这一些产品的作用机理,甚至连成分都不清楚。这样的做法不能称为养殖技术,充其量是实践经验的一种积累,因为真正的技术是建立在严密逻辑和科学支撑之上的。那么随着行情下行,谁的真功夫过硬,谁就能脱颖而出。
其次,那些背靠技术和经验的养殖户,已经对饲料的本质有了清晰的认知,能够准确鉴别出那些空有其表、重噱头的饲料,有极强的专业能力和体系,他们会选择使用真正质量高价格合适的饲料,进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会议规模:政府领导、协会领导、特邀专家、养殖大户、产业链企业、经销商、一线人
超500人大会,政府领导莅临指导,专家学者共分享,100个养虾大户(白对虾、罗氏沼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等),200名大经销商、200企业代表共参与的行业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