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BOB手机客户端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5-09-30 01:45:17
在行业低迷的背景下,工业化养殖正重塑中国对虾产业的竞争力格局。在我国对虾产业面临国际竞争加剧、行业连续多年低迷的背景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以其高效、可控、环保的特性,正成为推动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随着首届中国循环水养殖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工厂化养虾大会在山东日照成功举办,这一养殖模式被推向新一轮发展高潮。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对虾生产国和消费国,却陷入“大而不强”的困境。2023年,我国对虾进口量达到117万吨,创下历史纪录,已连续两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对虾进口国。与此同时,国内对虾养殖产量却呈下滑趋势,从2022年的183多万吨下降至2023年的约166万吨。
行业面临多重挑战:传统养殖模式受土地、水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收紧;病害频发导致成活率不稳定;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持续上升而市场行情报价持续低迷。这一些因素共同制约着我国对虾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展现出巨大潜力。据《2025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24年全国水产养殖产量约6060万吨,其中工厂化(海淡水)养殖水体超1亿m³,产量达到约104万吨,我国工厂化海淡水养殖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标志着我国工厂化养殖产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浙江大学教授、教育部设施渔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刘鹰指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凭借其高效节水、环境可控、高密度高产等优势,慢慢的变成为推动我们国家水产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核心,在于通过一系列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智能化装备,实现对养殖环境的精准控制。该系统集成了物理过滤、生物净化、杀菌消毒、脱气增氧等环节,使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率高达95%以上。
我国科研人员在关键设备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曲克明带领团队突破了多项循环水处理关键技术,研制出12项水处理重大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
他们建立的节能环保型循环水养殖模式,已在国内主持设计和新建了40万平方米循环水养殖车间,增加效益超3亿元。
智能化管理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另一大优势。通过自动化水质监控、投喂机器人等技术,实现少人化乃至无人化管理,大幅度减少人力依赖,提升管理效率。基于AIoT的生物预警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水质变化,及时防范病害发生。
广东渔易水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锡雄在大会上谈道:“水产渔机变革时代已到来,人工智能正影响你我的工作生活,而在农业农村上智能应用更广泛!”渔易水产以“控得住、看得见、投得准、算得清”为核心愿景,通过智能化设备与AI大模型推动产业升级。该公司基于工业互联网及AI技术,打造了智能增氧机控制器、AI智能料台、投料机控制管理系统及黑光智能摄像头等智能化设备,实现了对池塘设备、虾类生长、饵料投喂及环境指标的自动监控与数据采集。
作为我国工厂化养殖的先行区与产业高地,山东以680万立方米养殖水体规模领跑全国,贡献了全国近70%的工厂化养虾产能;而日照则在园区化集聚、陆海接力养殖、海洋牧场协同等新趋势中率先探索,成为推动山东工厂化养殖高水平发展的核心引擎。
山东地区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苗种选育、饲料生产到成品虾养殖和销售,实现了全链条覆盖。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为产业提供持续技术支撑,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在养殖品种选择上,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当前聚焦于相对高经济价值的品种。随技术迭代升级,养殖成本有望逐步降低,届时更多品种可形成盈利空间。南美白对虾作为主力养殖品种,黄海水产研究所通过分子设计育种等技术方法,已培育出多个具有抗病性强、生长快速的新品种。
针对病害防控这一行业痛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形成了多重防护体系。一是研发与推广疫苗技术,加快针对高发疫病的疫苗研发与应用;二是加强SPF(无特定病原)苗种检测,建立标准化流程与质量追溯平台;三是推进生态防控,利用微生物制剂、噬菌体等技术调控水质。
在尾水处理方面,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已实现“零排放”目标。通过“三池两坝”、“工厂化循环水”等尾水治理技术模式,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农田生物肥料,形成生态循环利用模式。
面对全球化竞争,中国对虾产业需要从规模化向高质量转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作为一种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的模式,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从经济性角度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可通过提升养殖密度来摊薄单位成本。当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产量仅20-30公斤/立方米,远未发挥其优势,有望提升至50-100公斤/立方米,从而将电费成本占比从目前的10%-13%进一步降低。
在市场规模方面,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产业年产值已超过500亿元,且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发展迅速,目前养殖水体超过700万m³,并以每年超20%的速度增长。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到2025年计划建设完成140个池塘设施渔业养殖场、60个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场;到2030年建设完成152个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场,新增现代工厂化养殖水体约1500万m³。
未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生产规模大型化与超大型化,涌现年产量数千吨级的集约化养殖场;二是少人化乃至无人化管理快速应用;三是模块化生产方式双向延伸,推动大型养殖场的标准化模块复制和发展小型化模块。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所长陈军指出:“尽管机械化、智能化是必然趋势,但当前仍存在很明显短板。我国水产养殖机械化率仅约33%,传统池塘和棚养对虾养殖设备种类匮乏。”这同时也代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消费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和安全要求逐步的提升,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这一模式可以有明显效果地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全年连续生产,让我们消费者不分季节享受优质水产品。未来,随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一同推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将引领中国对虾产业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助力大国渔业创新升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龙江航空就“航班提前15小时起飞”致歉:深感不安,系计划性调整,已无偿提供退改签服务
世青赛战报:10人阿根廷3-1开门红!巴西2-2,西班牙0-2 附积分榜
效率颠覆!尼泊尔公司用中国大疆无人机清理珠峰垃圾:6分钟干完人工4小时活,一个月清掉超280公斤【附无人机行业市场分析】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逛亚洲童书盛宴,探 AI 教育新未来 CCBF 教育专区暨「AI+教育」论坛 11 月相约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