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文鱼的“爆发力”究竟有多强
时间:2025-10-05 13:53:31 来源:BOB手机客户端登录入口 点击量:1082
据海关数据,2024年,青海龙羊峡三文鱼贡献了全国97%的国产三文鱼出口量,成为国产三文鱼外贸出口的“主力军”。
出口额占全国97%!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在全国出口的每100条三文鱼中,有97条来自青海。在冷水鱼行业,这一个数字实在是太耀眼了。
在国内市场上,青海三文鱼以“肉质紧实、口感鲜美、味道细腻”深受同行业好评,“北上广深”客户更是拿青海三文鱼馈赠亲朋好友,表达对这一产品的青睐和认可。在国际市场上,青海三文鱼的好品质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赞誉,成功出口至日本、新加坡、西班牙等16个国家和地区。
关于三文鱼,许多人认为只有大西洋鲑才是真正的三文鱼,实则不然。事实上,三文鱼并不是鱼类在系统分类学上的名称,而是由英语“Salmon”音译而来。目前国内外对三文鱼定义不一,市场上销售的各种所谓的“三文鱼”,并不是一种鱼。例如:挪威三文鱼主要指大西洋鲑鱼(Salmosalar);芬兰三文鱼主要是红肉虹鳟;而美国三文鱼则主要是阿拉斯加鲑鱼。虹鳟,作为鲑鳟鱼的一种,同样属于三文鱼的范畴。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境内水域资源丰富,水体总面积136.6万公顷,其中有鱼水面约131.3万公顷,用于渔业养殖的水域达到4.64万公顷,因天然和洁净、常年低温以及无大风浪等成为冷水鱼养殖最适宜的水域,广受国内外养殖者的青睐。龙羊峡水库,以“常年不冻、水温10℃至18℃、水深超200米”的特性成了三文鱼生长的“天然温室”。在冬季,水库深层水体从始至终维持在4℃左右,加之龙羊峡水电站持续向下游放水发电,水流没办法形成冰层,在高寒地区“打造”出一片全年无冻的水域。
更难得的是,这片水域几乎无大风浪。对三文鱼养殖网箱而言,风浪是生长的“隐形克星”,若水体波动剧烈,鱼要不停游动对抗水流,大量能量被消耗;同时,风浪会引发三文鱼的“应激反应”,导致食欲下降、免疫力降低,增加海虱等寄生虫感染风险。而龙羊峡水库的稳定水环境,让三文鱼能“安心长肉”,能量大幅度的提高,肉质也更紧实细腻。
“无冻、无风、无污染,三个条件凑在一起,让高原养殖三文鱼从‘不可能’变成了‘独一份’。”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总监沃日晗介绍道。龙羊峡的水质常年符合国家二类标准,这是青海三文鱼生长环境优于其他区域的首要条件,也是能站稳市场的核心底气。
有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如何养殖,怎样科学养殖?怎么让青海三文鱼养殖标准赶上国际步伐?
“从20年前鱼苗、饲料全靠进口,成本高得惊人,到如今我们能自主研发饲料,成本降低21%,养殖周期缩短近1/3,技术还输出到河北、新疆等地,青海已成为全国鲑鳟鱼养殖的‘技术高地’,这背后是科研团队近20年的‘啃硬骨头’式接力攻关。”《青海省农牧业科学技术创新冷水养殖产业技术转化研发与水生生物保护平台》(简称鱼平台)首席专家李长忠说。
国外饲料贵,养殖成本高,“饲料国产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破解这一“卡脖子”问题,研究团队扎进实验室与养殖场,开始了“三倍体虹鳟动态营养调控技术”研究。他们蹲守水库监测水温变化,记录三文鱼不同生长阶段的进食量与代谢数据,最终首次摸清了三文鱼在不同季节、不同养殖模式中的蛋白质和脂肪需求。他们把青海本地的蚕豆、菜籽油等植物性原料“变废为宝”,纳入饲料配方,实现了“国产化、本土化、原创化”的突破。“现在我们自主研发的饲料成本与国外进口饲料相比降低20%以上,如果全面推广则每年能节省养殖成本0.45亿元。”李长忠说。饲料的改良为“陆水接力”养殖模式提供了新的叠加效应,三文鱼养殖周期从原来的3年至3.5年,压缩至2年至2.5年,养殖效率大幅度的提高,养殖企业的收益也跟着增加了。
“我们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的底线,形成了‘以鱼抑藻、以鱼抑草、以鱼净水’的闭环。”李长忠强调,一方面长时间坚持生态养殖,为确保全省出水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贡献了渔业力量,水产品质量100%达标;另一方面积极地推进土著鱼类资源保护和恢复工作,长江、黄河、澜沧海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资源恢复成效显著,实现了水生态保护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为了让这条鱼游得更快、更好、更欢畅,青海省不断攻克养殖技术壁垒,为青海三文鱼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近年来,青海省农牧业科学技术创新平台——鱼平台开展了由省内外40名专家学者参与,联合国内外冷水鱼养殖领域近20家企业和科研机构,以“大兵团作战”的方式来进行协同攻关。其中,建立的鱼产品产地溯源系统和品种鉴别判定技术体系以及主要致病菌与寄生虫检测技术体系在产业中的示范和推广应用,为确保青海三文鱼产品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高品质、无污染的三文鱼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40个省市,深受消费者喜爱。
“对青海而言,三文鱼正在重塑地域‘名片’。”李长忠说,从青海三文鱼的产业突围,我们显而易见,在三文鱼养殖中,青海实现了双重收益:一是养殖过程严格遵循生态标准,持续研发、应用生态养殖技术,实现“以养护水、以水促养”;二是三文鱼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了当地就业与增收,让生态保护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青海三文鱼正以“国产优质水产标杆”的姿态,改写着行业对国产三文鱼的认知。(记者 芳旭 王琼)
据海关数据,2024年,青海龙羊峡三文鱼贡献了全国97%的国产三文鱼出口量,成为国产三文鱼外贸出口的“主力军”。